中医脑病防治研究所

发布者:宣传部尤志成发布时间:2017-12-26浏览次数:2287

1.研究所介绍:

  中医脑病防治研究所是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基础上组建;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安徽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建设单位;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免疫学室、数字化影像技术三级实验室;现有高级职称19人,博士10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0人。主要开展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痴呆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

  该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科技成果、专利及奖励13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8部。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名。

2.研究所执行所长:

 

  杨文明,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脑病中心主任。曾先后到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医学院作专业研修。2001-20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及博士后工作,现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科及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长,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常委,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帕金森病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药临床杂志》、《安徽医药》等多家杂志的编委和执行编委。主要研究方向:锥体外系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老年年痴呆和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经多年研究取得系列成果:1)率先提出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并积极探索取得较好临床疗效;2)在国内提出中药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必须辨证;3)率先进行肝豆状核变性早期中医证候调查;4)开展基于DHPLC技术的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诊断;5)在国内率先开展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证候学调查,为临床治疗学的拓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本底资料;6)在国内提出脾肾亏虚,痰瘀阻窍的“虚-实致呆论”,揭示了痴呆发病的中医病机本质;7)重点参与国内首个适合中国国情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此标准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用为治疗血管性痴呆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既有动物行为学改变又有神经生化改变的老年性痴呆动物疾病模型,并在国内外首次引进了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病理学指标作为药物筛选及药效学评价的关键指标;9)首次建立了老年期痴呆药物筛选方法学及药效评价的客观化标准,并被国内多家实验室采用。相关研究荣获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联邦医学研究生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并在第一届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神经变性疾病国际会议宣读,有关研究成果被中国老年性痴呆科学家协会主办的《老年痴呆研通讯》2001年第10期以及在老年性痴呆研究方面的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2002年第1期收载,相关研究论文被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索取或引用;10) 在国际上开展首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近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参编专著12部。先后承担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分课题、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专项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基金等项目24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科研成果5项。

 

3.研究所副所长:张波、谢道俊

6.研究所秘书:汪瀚

7.联系方式:0551-62838707

8.研究所研究方向:1.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2.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3.帕金森病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4.老年性痴呆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