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秀萍,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大荔县剧团团长何满堂,华州区剧团团长屈小弟做客《环境热线》,就戏曲保护、传承及发展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
主持人:在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秀萍:渭南戏曲种类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有“戏窝子”之称。渭南有秦腔、阿宫腔、同州梆子、老腔、线戏、跳戏、迷胡、碗碗腔等10个戏曲剧种,8个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阿宫腔、老腔、线戏、跳戏、关中秧歌5个濒危剧种,是全省剧种数量最多的地市。渭南戏曲资源富集,特色鲜明,先后涌现出以余巧云、卫赞成、胡香串等为代表的多位秦腔表演名家。
在“保护”方面,制定《濒危剧种保护传承工作方案》,按照“一剧种一方案”原则,使濒危剧种焕发新生。下一步,将对地方戏曲老剧本、手稿、音视频等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转化,让经典能够留传下来。同时,加紧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推动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等传统剧种老戏出新意,经典更精彩。
在“传承”方面,构建了从娃娃抓起到青年成才的全链条人才梯队。“戏曲进校园”实现制度化、系统化。通过非遗传承人驻点教学、组建学生社团、纳入课后服务体系等方式,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情感。建立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对在职演员和青年人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升演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依托渭南高校教学资源,联合戏曲剧团,在唱腔、舞台表演、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通过活动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着力完善戏曲人才“发掘-培育-激励-输送”的成长机制。通过技能培训、传承结对、跨域交流、名家引领等形式,壮大从“幼苗”到“名家”的全周期培育链条。
在“发展”方面,拥抱新媒介,开拓线上传播新阵地。引导和支持院团“触网”,推动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全市国有文艺院团进一步赋能。探索新路径,拓展创新融合新形式。积极尝试将传统戏曲与不同元素相结合,通过“景区演绎+互动对话”复合形式,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创新融合,打造景区沉浸式演艺。构建新生态,打造演出活动新平台。举办百团戏曲联赛,唱响渭南文化名片,历时30天,累计演出42场,参演人员3362人,线上线下观众突破788万人次。全网总曝光量达1.85亿人次。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戏曲+”其他业态,让千年戏韵在新时代的三秦大地上持续回响。
主持人:渭南市秦腔剧团开展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让戏曲艺术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
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渭南市群众对秦腔戏曲有着深厚且广泛的认知。以前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以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像《铡美案》《游龟山》《清风亭》《周仁回府》等,这些剧目剧情经典、唱腔优美,深受老观众的喜爱,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直到现在也经常在各种演出中上演。而现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剧目,实现了“古今相融、新旧并举”。一方面,积极创作现代题材的秦腔剧目,比如秦腔现代戏《根据地》,用秦腔这一艺术形式还原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另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创新改编,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优化剧情结构、丰富舞台呈现形式。总的来说,无论是演出任务的安排,还是剧目的创作与改编,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秦腔文化,在传统框架里融入现代叙事张力,既保留板胡、锣鼓的魂,又让年轻人看得懂、有共鸣。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主持人:同州梆子在大荔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大荔县剧团团长何满堂:戏曲演出市场东西部的差异很大,就关中东部而言,基层院团因诸多的因素制约和市场的需求,基本以政府购买为主,每年演出场次平均在150-200场次,大荔剧团今年演出平均超过280场次,但需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需求。
大荔县剧团的发展困境是基层戏曲生态缩影,需从三方面突破:人才培育方面,建立“院校+剧团”联合培养机制,引入数字化教学技术,解决传承断层。模式创新方面:深化“一元剧场”等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戏曲IP开发、文旅融合等新业态。观众激活方面: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经典剧目,结合校园戏曲体验活动培养年轻受众。
戏曲的存续需政策托底与市场驱动并重,唯有让“活态传承”融入当代生活,方能实现从“博物馆艺术”到“生活美学”的转型。
主持人:群众对戏曲的认知情况如何?现在的演出剧目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
华州区剧团团长屈小弟:目前观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年轻观众对戏曲的认知和接受度还比较低,如何吸引青年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戏曲,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我们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一元剧场”等惠民演出240余场,积极推动戏曲回归群众。在演出剧目方面,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现在更多选择上演情节丰富、表演细腻的古典本戏,这类剧目观赏性更强,也更符合当下观众的期待。
主持人:市文旅局在建设文化强市方面有着怎样的安排和计划?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秀萍:一是精准定位,擦亮渭南特色文化“大标识”。深入挖掘黄河、华山、魏长城、仓颉庙、司马迁祠等重要标识地和人文景观地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加快推进桥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刘家洼遗址博物馆建设,加大龙首渠遗址保护力度,保护好仓颉手植柏等古树名木。统筹推进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和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黄河国家旅游风景带。
二是拓展路径,实现文化遗产“大转化”。统筹推进文物、革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前置工作,加快渭南考古发掘资质,提升文勘发掘能力。加强文化遗产创新转化,实施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推出渭南文物、非遗相关的特色文创商品、主题游径和产业园区(基地),推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优化供给,助推文化惠民“大提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强对网络文学、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文艺的支持和引导。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继续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深入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送戏下乡”“渭南有戏”“文化赶大集”“四送六进”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文化人才振兴行动,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非遗传承、文博考古等稀缺专业人才,实施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资助计划、青少年戏曲表演人才长期培养计划,推行“师带徒”“带薪学徒”等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文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多措并举,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持续壮大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深入推进“文旅+百业”融合示范工程,有效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加强科技赋能文旅,提高文旅新质生产力。壮大文旅市场主体规模,实施市场主体梯度培育计划,发挥文旅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