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营商环境 / 正文

“小切口”改革撬动全市各领域改革多点突破

记者 贾维

在全省率先推行酒店旅馆业“互联网+”无证入住、“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等一大批具有渭南特色的“小切口”改革;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内办结;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革服务社区居民74万余人……

“十四五”以来,渭南坚持把“小切口”改革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营造了研究谋划有为、协调推进有力、改革创新有招、举措落地有效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分量、有影响的改革成果。

层层漾开的改革涟漪,映射出全市对改革工作的理念之变、作风之变、方法之变。

何为“小切口”改革?“小切口”并不意味着格局小、难度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以打造亮点品牌为目标,以增进民生福祉“大提升”为动力,聚焦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出一批见效快、可复制、群众有感的改革项目,为发展赋能、为民生解难、为治理提效。

立眼前、放长远、重实际。“十四五”以来,市委改革办围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目标,牵头对全市各领域改革任务进行认真梳理、科学研判,制定印发《关于抓好“小切口”改革工作的通知》,累计确定271项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行政审批、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小切口”改革事项。

科学谋划是前提,强有力的推进则是关键。通过“1+9+N”机制,构建起“全链条”责任体系,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发挥“领头雁”作用;9个专项小组协调联动,打通领域壁垒;各牵头部门负起主责,制定方案、合力实施。同时,建立问题排查机制,加强任务项目管理,强化改革督察问效。

至此,改革不再是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在“小切口”改革牵引带动下,惠民举措在基层加速落地,群众获得感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

透过数据,一个个典型案例跃然眼前。

聚焦群众最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渭南交出了暖心答卷。其中,实施“福地享老幸福365”改革,打造社区(村)长者助餐服务点,累计服务30多万人次;着力构建“15分钟医保便民生活圈”,建成市区医保便民服务驿站11家;持续开展“名师+”研修共同体“10+X”改革,助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无陪护”病房服务模式,构建起专业、规范、有“温度”的照护体系,有效解决患者和家属“陪护难”问题;探索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新模式,持续创建残疾人“渭馨港湾”服务站,形成了“托养服务+康复性训练+辅助性就业”全链条助残体系;“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探索建立“1+12+111”就业服务新体系,成立市级“家门口”就业服务调度中心。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市场主体成长的沃土。我市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市县两级开展企业开办“一表申报、一窗出件”改革,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内办结;韩城市印发《关于建立招商主体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在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活动中与各经济园区开展常态化工作联动,推动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合阳县聚焦堵点攻坚克难,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持续擦亮“诚信合阳”名片,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华阴市以“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为抓手,开设“项目审批专列”,简化审批环节30个,减少审批材料60余份,部分民生类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白水县开展惠民利企“预告知”服务,累计为超过120余家企业提供了针对性强的精准服务提醒,企业注册相关事项的办件量同比增长了30%,审批周期平均缩短了70%以上。

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蒲城县深化“一会一室两小组”治理机制,先后规范办理红白喜事3529起,户均节省3000元以上,解决群众“三事”9454件,97%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众满意率98%以上;华州区打通城乡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构建平台多元、力量多维的基层协商共治体系,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富平县积极培育基层特色调解室,书店社区《“谦让和”调解室“双五合和”工作法》获陕西省社会工作领域典型案例二等奖;市公安局推行“交巡合一”警务机制改革,按照“1个警务站+N个巡区”模式,优化交巡警警力、装备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实现交管、巡控“1+1〉2”倍增效应。

这些微改革、微创新以小促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服务百姓、促进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我市社会各领域协同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