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渭南市开展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2025年1月21日,反馈督察意见。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坚决的态度、扎实的作风、严格的要求、有力的举措持续推动问题整改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反馈的3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个,有序整改30个。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重大政治责任
市委、市政府将抓好问题整改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渭南市反馈督察情况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立即安排部署,要求认真梳理,加强对接,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审议《渭南市贯彻落实第三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的整改方案》,在征求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3月27日正式印发《整改方案》。今年以来共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1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10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等相关内容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行政学院)培训教学重要内容,开展学习研讨。二是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督察组转办信访件一线督导调研7次;市政府主要领导围绕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等工作调研14次,逐县(市、区)察看河流断面水质、水量变化情况,研判水质波动原因,现场交办突出问题;市政府各分管副市长聚焦分管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向发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走深走实。召开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会议16次,4月9日,召开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暨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督察整改等重点工作任务。三是压实各方责任。市级各部门对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上年度本部门牵头负责的环保督察整改等生态环境保护事项落实情况。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整改方案,建立督导调度机制,推动整改部署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将生态环境重点指标任务纳入2025年度市对县目标责任考核,通过12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指标对县(市、区)进行考核,健全我市生态环境领域工作及考核机制。
二、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严格落实分区管控。划定159个单元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生态环境“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今年以来,共完成1个建设项目和9个规划的比对应用。严把项目“准入关”,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查,未违规审批“两高”项目环评,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国家新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投运。2024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9万千瓦,居全省第二,年发绿电90亿千瓦时。2022年、2023年保障性光伏风电项目37个全部备案核准,开工10个,并网5个,全容量并网项目1个,总规模277万千瓦;澄城330千伏汇集站主体工程已建成,正在进行外线送出工程建设,预计9月底前建成投运。三是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等级提升。组织市级专家对4家绩效升级企业进行现场帮扶指导,提高企业绩效升级效率;配合省环科院对我市5家绩效升级企业进行现场评审,3家企业通过省生态环境厅认定。截至目前,累计建设A级企业10家、B级9家、引领性企业8家。四是不断优化供热结构。启动中心城区热用户接入排查工作,对接热用户17家,完成施工2家、正在施工7家,其余正在办理开挖手续。完成11个小区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以及中心城区解放路主管线(胜利大街-渭河大街,前进路-宣化路)区域供热管道设计方案。渭南低碳智慧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号能源站已建成投运,实现地热能供热能力233万平方米,2号能源站正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五是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6家,国家级绿色产品1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18家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10家已进行能效认定,成为制造业全方位绿色化转型的强大引擎。
三、突出重点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聚焦督察重点问题整改,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扎实做好大气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印发《渭南市2025年空气质量改善进位方案》《渭南市2025年夏季空气质量提升工作方案》等,召开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指挥部调度会6次,不断深化市县镇村纵向联动、行业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凝心聚力的工作格局。今年1月-8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11,同比改善7.88%,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15位,优良天数171天,同比增加11天,PM2.5浓度3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7.18%,六项污染物五降一持平。臭氧夏防期间,臭氧平均浓度同比改善5.2%,超标天数同比减少12天。二是持续加强水污染防治。聚焦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市水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扎实部署水环境整治工作。印发《渭南市2025年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市考断面“一断一策”水体达标年度方案30个。加强断面水质监测和通报预警,增设市控断面14个、县控断面28个,加密市级监测频次至每旬1次,推动断面水质逐步改善。黄河流域排污口溯源率100%、整治率95%。2025年省级下达的151个治理任务中,完成119个,累计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整治62处。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0.5%,提前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三是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组织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和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筑牢尾矿库环境安全防线。加强农用地安全利用,严格用地准入管理,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组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调研,提前谋划“十五五”“无废城市”建设。四是持续筑牢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屏障。以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契机,持续深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存量问题整改,部署开展秦岭区域隐患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已完成阶段性排查整改任务。印发《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开展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修编,持续开展秦岭暨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累计完成北部山区历史遗留采石破坏生态恢复治理175处、1.74万亩(1160公顷),守牢北部山区生态屏障。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渭南市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打好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整改硬仗为契机,严格对照整改方案要求,强化整改调度、加大督办力度,持续推动第三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整改、规范验收、及时销号。一是提高认识,强化担当。坚持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帮扶指导、督促落实、考核评价等机制作用,对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切实把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二是严格标准,压茬推进。统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黄河警示片、省委巡视、部省督帮等各类问题整改,严格按照既定整改措施和时限压茬推进,对整改到位的,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出现反弹回潮;对整改完成但仍未销号的,主动向上对接,抓紧申请验收销号;对尚未完成整改的问题紧盯不放、跟踪问效。三是举一反三,巩固成效。针对各类反馈问题,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聚焦秦岭、黄河、北部山区以及大气、水、土壤等重点区域、流域和领域,深入开展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整治,确保新老问题一体整改、一体推进,做到彻底改、改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