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中医学院教授顾植山运用“运气”理论预测疫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03浏览次数:5828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顾植山运用“运气”理论预测疫情
2012年05月26日15:3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讯  “若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易受邪。若司天寒气太过,年初出现春寒,一之气的少阳相火受窒,‘火发待时’,入夏后易出现暴发性气温偏高;‘时雨乃涯’,又易发局部洪水。壬辰年的大部分时间将表现为‘阳气不令’,‘民病寒湿’。”这是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对2012辛卯年的预测意见》中对2012壬辰年运气的预测。
  截至目前,所出现的气候状况与顾植山的预测基本相符。4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多发,造成部分地区出现局地洪涝、地质灾害和风雹灾害。5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气温高达41.2℃,气象部门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
  由此可见,顾植山教授根据运气理论,对气候的预测还是很准确的。不过更不为人所知的是,顾植山教授运用运气理论对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流都进行过预测,而且是屡测屡验。
  2003年SARS疫情消退以后,有专家预测“下半年非典还将卷土重来”,世卫组织有关负责人也表示SARS疫情随时可能再次暴发流行。但顾植山在当年8月完成的《疫病钩沉》中预测:2003年秋季“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下半年“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后来的情况也恰如其言。
  2005年9月,世卫组织发出警告:500万到1.5亿人将会因禽流感丧生。但实际情况正如顾植山11月12日书面预测报告所言:“今冬明春属疫情多发期,发生小疫情可能性极大,但不必担心有大疫情。至明年二之气后(3~5月份)可较乐观。”
  对于2009年的甲流,顾植山在该年3月5日就发布了2009年将发生较大规模疫病流行的预测预警报告,又在3月24日的预测预警报告中指出:“今年发生疫情的规模可达中等”,认为“疫情的强度应比2003年轻”,但“在下半年还将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预测,又得到了证实。
  说到这里,很多人对顾植山的预测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如果对顾植山有一定了解后,也许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不过说到顾植山,就不得不提到“龙砂医学”。
  “龙砂医学”是以江阴龙山、砂山地区为源头,由元代著名学者陆文圭奠定文化基础,经明、清两代医家的积累,不断向周边地区发展而形成的在苏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该医学流派延绵数百年,医家众多,虽学术风格不尽一致,但重视和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重视《伤寒》经方,依据《内经》《伤寒》去研究和阐发温病的病机治则,是该医学流派多数医家的共同特色。
  顾植山是“龙砂医学”代表医家柳宝诒的第四代传人,他出身中医世家,继承并发扬了“龙砂医学”中运气学说,把“五运六气”理论运用到了对疫情的预测当中,为一些重大疫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采访中,顾植山告诉记者,SARS暴发以后,他负责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现在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同时,因为“龙砂医学”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试点项目,所以他开始在全国各地广收弟子,教授“五运六气”理论,目前,在江苏、广东、山东、北京等地已经收了八名弟子。
“我们龙砂医学的传人现在仍然坚持发扬‘五运六气’理论,目前在全国成了一枝独秀。”顾植山微笑着对记者说,“按照‘五运六气’理论看病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里所说‘必先岁气’,要看看现在的运气是什么,要知道‘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通过对运气规律的掌握,更好地为病人诊治。
  顾植山的弟子,在临床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临沂市人民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李玲告诉记者,运气理论对临床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们在今年春季的流感治疗中,按照顾植山教授在《2012年春疫情运气分析》中的意见选方用药,疗效有明显提高;在其它病的治疗中,也有将近一半用到了今年的运气方,取得了显著效果。
  运气理论不只是在常见病、多发病,在危重症的治疗中也常常能发挥重要作用。顾植山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弟子蒋俊民主治医师,去年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呕吐危重病人,其它办法无效时,采用运气方中的药物治疗,第二天就控制了症状。珠海中医院肝病科的大夫采用此法取得了同样疗效。
  看到运气理论在临床医学上取得的成绩,顾植山感到十分欣慰。但是,顾植山也深感忧虑,他说:“古代很多医学流派都会运用‘五运六气’,但是,近现代全国大多数流派都没有把‘五运六气’很好地继承下来,甚至教科书里都把“五运六气”给丢掉了,大学生都不知道‘五运六气’是怎么回事了。”
  顾植山告诉记者,曾经有位权威的中医专家说,“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丢掉“五运六气”中医的许多理论都讲不清楚了。所以他也希望现在能够重视“五运六气”理论和重新认识中医的许多重要传统理论。(岳晓龙 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