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秉承仁爱之心 执着协同创新--安徽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1浏览次数:12

秉承仁爱之心 执着协同创新
安徽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叶兰兰
  安徽是华佗故里、新安医学发源地,有着悠久的中医药历史、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一直以来,安徽中医学院秉承“北华佗,南新安”的学术传统,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高扬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主旋律,为“建设美好安徽,促进中部崛起”谱写了一曲华美的篇章。
  辉煌成就见实力
  经过50多年的积淀,该校在新安医学研究、现代中药研发、针灸经络研究、中医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活力。在安徽中医学院工作了50多年、年逾八旬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周逸平教授不无自豪:在针灸经络研究方面,学校一直在全国领跑,孟昭威教授提出的“第三平衡论”、周楣声教授提出的“热证宜灸热证贵灸”,以及他提出的“经脉脏腑相关”在同行界得到广泛认同。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学校针刺麻醉研究摄录了专题片。
  科研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蛇伤蛇种快速诊断法”获国家科技发明奖;挖掘开发的民间中草药“断血流”成为安徽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第一个地方药材;研制出胃肠疾病无创伤性诊断仪器(胃肠电图仪);编纂了安徽地方中药志――《安徽中药志》;研发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方温胃舒、养胃舒等。
  近三年来,该校共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多项。2012年,“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得近千万元的专项研究经费,在中医药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平台建设强支撑
  学校通过搭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科学研究相关平台,改善科研条件,汇聚高端人才,建立开放合作机制,使学校医疗临床科研系统整体提升,在重点病种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学校已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以学校为基础组建的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校还拥有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中药研究与开发、现代中药、针灸基础与技术等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一个个高端科研实验平台,汇聚了高端人才,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学校科研实验中心主任、留美博士李庆林十分欣慰,“这必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
  学校锐意改革,优化资源,强化特色,重新修订科研管理和奖励的一系列制度;转变科研管理方式,变管理为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开展交流活动和学术沙龙,不同学科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近5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2亿余元;取得研究成果3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
  发挥优势促发展
  钱伟长先生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校科研工作者,应把科研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因为知识经济是驱动创新的动力。”安徽中医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必博娱乐,必博BBO下载app如是说。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投身于“建设安徽中医药强省”的宏图伟业中。
  学校组建了现代中药研发、内科气虚病证中医药调控的基础及应用、新安医药研发3支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以及新安医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主动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建立了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路路通”工程安徽中医学院创新服务站,2000年以来,学校相继与皖北亳州、皖南黄山、皖西六安等市县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积极打造国家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安徽省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了中药产业链与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
  目前,学校与华润三九、江苏康缘、河南宛西等国内著名大中型中药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内外中医药企业建立了2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11个国家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内20家中药企业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合研制开发中药新药10余个,已获5个新药临床研究批件,中药一类新药(新藤黄酸)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月信,对与安徽中医学院产学研合作充满了感激。2001年,济人药业还是一个只有20多名员工的单一的小型饮片加工企业。与学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后,校企共建了“中药研究开发基地”,学校专家对公司产业链进行全程指导,如今,济人药业已经发展为“中药种植、饮片加工、中药提取、新药研制”一体化、年产值10亿元的现代化中药企业,省政府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
  2011年5月,学校牵头承担了安徽省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现状调查工作。今年2月,学校作为项目依托单位,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安徽省的主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国家规定工作任务。安徽普查工作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发明和创造,试点工作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学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产学研用工作受到安徽省表彰。
  服务三农解难题
  安徽是农业大省,围绕安徽特色中药资源,学校针对性地加强资源种质、中药材规范种植、道地药材质量控制、道地药材保护与开发等研究,服务安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中药材种植上规模、上水平。
  学校承担了安徽省“中药材种植与加工”阳光工程培训,专家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科学技术指导和知识培训,为地方政府和百姓解决了很多难题。
  2004年,安徽省启动农业专业科技大院工作,采取了“专家+基地+农户”的高效农技推广模式,学校的一批教授受聘担任了首席专家,他们对宣州太子参、霍山石斛、茯苓、柴胡等道地药材进行种植资源、GAP栽培和GMP加工等技术研究,推进产业化发展,确立质量技术标准,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了地方著名品牌。
  在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中,该校“桔梗保鲜储藏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桔梗皂苷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研究课题,解决了制约安徽省太和县桔梗深加工的技术瓶颈问题,拓展了桔梗产业链条,有效带动了7.5万户农民通过种植桔梗实现了增收。在该校专家的主持下,“出口大宗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为安徽亳州一企业新白芍片、桔梗双飞片、黑丹皮段、白芷斜片、白术片等五个品种出口额增加了800万美元,当地部分农民户均年纯收入增长2200多元。
  学校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松潘地区震后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采集标本6千多份,初步鉴定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170科1628种,涉及名贵及地道中药材数百种。项目组发放了当地地道药材种植技术手册,还对当地农民进行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起草了松潘县秦艽、大黄地产药材质量标准,提交了《松潘地区中药资源调查报告》,为当地中药材保护和开发利用、发展中药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彰显特色惠民生
  学校拥有脑病科、肺病科、针灸科等6个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老年病、肾内、脑病、针灸等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建有徐经世等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2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6个。学校已成为安徽省中医药防治疾病、养生康复保健的主阵地,形成了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防治糖尿病、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病症的特色优势。
  附属医院开放总床位达3000多张,年门诊量达120万人次,诊治出院病人达4万人次;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针灸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列为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神经病学专科医院。
  学校还是安徽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骨干力量,在抗非典型肺炎、援川抗震救灾、抗甲型流感、抗洪和抗雪救灾、艾滋病与手足口病防治等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优势,贡献突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一附院及时派出25人的医疗队,配备150万元、50余种中成药,在四川崇州灾区一线奋战34天,行程6000多公里,诊治伤病员9995人次。医疗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广泛应用小夹板固定术、针灸推拿传统手法及中药内服外敷等多种手段救治伤员,积极运用中成药预防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等疾病,受到当地灾民的热烈欢迎。学校还积极参加援外医疗活动,是安徽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作为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针灸标准化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学校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先后承担了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共培训8000多人次;积极扶持市、县中医院发展,对口支援8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如今,学校正在通过重点学科、人才优势,主动服务,辐射带动全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