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华佗新安誉杏林 服务社会谱新篇 跨越发展的安徽中医药大学

发布者:宣传部尤志成发布时间:2013-07-08浏览次数:10

华佗新安誉杏林  服务社会谱新篇
跨越发展的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乃中医之乡,代代相衍,名声藉藉,传统中医药文化在这里积淀了千百年,绵延了千百年。皖北之亳州,汉代大医家华佗,制麻沸散,行剖腹术,谓外科之鼻祖,创五禽戏,开养生之先河,名垂千古。发轫于宋鼎盛于明清延及当代的徽州新安医学,家族克绍,师生传承,著作浩繁,远播重洋。“北华佗,南新安”,双峰矗立,百代医宗。
  作为安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高等学府,历经54年的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积淀厚重的中医文化,凝炼丰富的办学内涵,汇聚优质的人力资源,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中医梦。
人才培养:桃李芬芳育英才
  2009年7月的首届“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开班,开创了院校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2009年9月,中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专业招生,指明了中医药交叉学科走向国际的新方向,2010年9月,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互派学生交流培养,开启了省内高校与外省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先河;2011年9月,招收了首批中医学新增农村免费医学定向生50人,开辟了中医药服务基层、提升农村医疗水平的新途径……
   近年来,这些举措成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坚持质量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
  抓好质量工程项目  学校建立了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和展示平台、数据库,加强过程监督与目标管理,实行动态检查制度。现有10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以上特色专业7个、教学团队4 个、精品课程16 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 个。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效在安徽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获省级“质量工程优秀管理集体”光荣称号。
  建立立体教学体系  学校引入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选择性地采取作业、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学生见习报告、病例讨论、期中考试等进行评定,将其与课程结束的终结性考核结合;在临床实习中,设置了床边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临床大病历书写考核以及出科考核四个关卡;临床学生毕业前,还要参加包括理论综合考核、模拟执业医师考核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 Examination OSCE)。
为了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学校还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了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了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拓展实习基地20余家。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学校以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名著研读、辅导员主题教育班会为重点,激励青年教师学经典、钻业务;同时,刚柔并举,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重点高校博士毕业生,还聘请了56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建立了教学名师、教坛精英和教坛新秀三级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制度;从精品课程中遴选课程建设团队、从硕士授权点学科中遴选学科建设团队、从教改示范专业中遴选专业建设团队,优中选优的原则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心剂,打造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领衔、中年骨干为中坚、青年教师为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9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8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安徽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23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26人。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
  近5年来,该校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其中,《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弘扬新安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学人才――中医学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临床能力系统化全过程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分获2010年、2012年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8年以来,学校共有学生190余人次获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60余项;获授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师的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执业中医师的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涌现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刘吉开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教授等杰出校友。
学科建设:舞活龙头促提升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和支撑点。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抢抓机遇,在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权,1999年开始与复旦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8年,获准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院校。学校是安徽省高校首批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
  2009年,学校新增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痹病学、中医内分泌学、针灸学等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通过验收的中医肺病学滚动进入新的建设周期。2012年,学校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药剂学、方剂学、中医外科学等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校还积极培育中医药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中医药信息学等11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2009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2013年,通过国家级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验收,将于明年招收首批授权学科中医学、中药学博士生。
  目前,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有 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其中,中医学在新安医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特色理论与内涵研究、防治疑难病症研究、名方验方应用与开发研究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药学围绕安徽特色中药资源,在安徽中药资源研究、中药材规范种植研究、地道药材质量控制研究、地道药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重点学科建设水平位居省属院校前列。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积极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已逐步建成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以医、管、理、工、文等学科为支撑,各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学位点体系。

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为源头
  学校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充分结合中医药学科特色和科技优势,在新安医学研究、针灸经络、中药资源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医药特色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科研优势。
  2010年,学校新安医学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该校迈向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新突破。2012年,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正式挂牌,搭建了一个共享、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省级中医药研究平台。
  目前,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在省内外中医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22个,共建国家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与省内20家中药企业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开发)基金。
  高水平、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汇聚了高端科技人才。学校组建了现代中药研发、内科气虚病证中医药调控的基础及应用、新安医药研发、针灸治疗疑难病证4支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以及新安医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主动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建立了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路路通”工程安徽中医学院创新服务站,2000年以来,学校相继与皖北亳州、皖南黄山、皖西六安等市县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积极打造国家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安徽省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了中药产业链与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
  目前,学校与华润三九、江苏康缘、河南宛西等国内著名大中型中药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内外中医药企业建立了2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11个国家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内20家中药企业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合研制开发中药新药10余个,已获5个新药临床研究批件,中药一类新药(新藤黄酸)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 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 项,获发明专利47项,出版学术专著59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7项,获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月信,对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充满了感激。2001年,济人药业还是一个只有20多名员工的单一的小型饮片加工企业。学校率先在企业建立了“中药研究开发基地”,选派专家对公司产业链进行全程指导,如今,济人药业已经发展为“中药种植、饮片加工、中药提取、新药研制”一体化、年产值10亿元的现代化中药企业,省政府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
社会服务:贡献智慧惠民生
  在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中,该校专家主持的“出口大宗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为安徽亳州一企业新白芍片、桔梗双飞片、黑丹皮段等五个品种出口额增加了800万美元,使当地部分农民户均年纯收入增长2200多元。“中药材种植与加工”阳光工程培训、安徽省农业专业科技大院、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等惠民行动中,都有该校专家教授的身影,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牵头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安徽试点工作,发现金寨还亮草、江淮铁线莲等6个疑似新分类群,田野毛茛、人字果等6个安徽新分布,花葶乌头(霍山)等9属22种、涉及50多个县域的地域新分布;先后参与制定《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规划》、《安徽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路线图》等,组织实施全省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现状调查,收集民间验方876个,特色诊疗技术246项。
  学校已成为安徽省中医药防治疾病、养生康复保健的主阵地,形成了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防治糖尿病、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病症的特色优势。拥有脑病科、肺病科、针灸科等6个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老年病、肾内、脑病、针灸等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建有徐经世等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2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6个。
  附属医院开放总床位达3000多张,年门诊量达120万人次,诊治出院病人达4万人次;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针灸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列为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神经病学专科医院。
  学校还是安徽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骨干力量,在抗非典型肺炎、援川抗震救灾、抗甲型流感、抗洪和抗雪救灾、艾滋病与手足口病防治等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优势,贡献突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一附院及时派出25人的医疗队,配备150万元、50余种中成药,在四川崇州灾区一线奋战34天,行程6000多公里,诊治伤病员9995人次,受到当地灾民的热烈欢迎。
  作为针灸标准化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学校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还先后承担了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共培训8000多人次;积极扶持市、县中医院发展,对口支援8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文化传承:华佗新安暖杏林
  亳州华佗是中医外科的鼻祖,其发明的麻沸散、创立的五禽戏影响深远;新安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名医名著众多,流派色彩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北华佗、南新安”作为安徽独有的中医药文化之花,盛开在江淮大地上,也深深地开在每个安中人心中。
  该校将文化传承作为大学功能之一,并贯穿学校办学始终。在办学理念上,确立了“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既要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学生,又要改革创新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将“北华佗南新安”学术思想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开展主题教育,编写新安医学教材,将五禽戏列入全校学生保健体育课等。在科学研究上,开展医学文献、特色理论研究,举办“华佗养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新安医学研究和医药继承创新”等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在临床诊疗上,开展了华佗医学针灸与骨伤以及新安医学名方验方、特色诊疗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开发出西园喉宝、慢咽灵、参竹养心颗粒等中药新药,研制成广泛应用的脑络欣痛胶囊、丹蛭降糖胶囊、化痰降气胶囊、新风胶囊等系列院内中药制剂,凸显特色弘扬诊疗优势。在育人环境上,建有华佗文化广场、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新安医学网站、新安医学文献书库与数据库等,将文化传承从校内推向社会。
  此外,学校新安医学文化中心和新安医学古籍部成为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文化被确立为中医文化学硕士点的重要研究方向;与亳州市政府联合设立“华佗医学文化实践基地”;华佗“五禽戏”文化研究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研究课题;“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中均获得专家的高度认可;“新安医学文化馆建设”获得省教学成果奖;新安医学研究发表论文700 余篇,出版研究专著40 余部,其中《新安医学精华丛书》获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对外交流:走向世界扬国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越来越迫切,“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学校弘扬国粹、彰显文化软实力的美好愿景。
  作为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学校积极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已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41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医疗科研协作关系。留学生所学专业由中医、针灸扩展到中西医结合、中药和中医药文化体验,成为我省对外开展中医药和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先后近500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还选拔了近百名学生赴韩国韩瑞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瑞典林奈大学、台湾元培科技大学参加交流学习。学校公派有关专家、教授200多人次跨出国门,开展国际中医药医疗服务和科技合作;共接待300多人次外国代表团访问。学校还积极参加援外医疗活动,是安徽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54年的韬光养晦,54年的厚积薄发,安徽中医药大学终于迎来了化茧成蝶的蜕变与新生。从“安徽中医学院”到“安徽中医药大学”,改变的只是名字,不变的是安中人“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的精神与信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扬帆起航,开启中医梦,助力中国梦,继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建好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有影响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建设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安徽中医药大学宣传部)
 
来源:2013年7月5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