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博娱乐,必博BBO下载app

《安徽日报》:以特色求强大 以内涵促发展――记跨越发展的安徽中医学院

发布者:宣传部尤志成发布时间:2012-07-09浏览次数:

以特色求强大  以内涵促发展
――记跨越发展的安徽中医学院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伴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类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受到关注,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淮大地也在加速崛起,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在中医药事业和安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有着53年历史的安徽中医学院,正在狠抓特色培育,强化内涵建设,乘势而上,奋力跨越。
  
  学科建设水平高
  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与复旦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8年,获准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院校。学校是安徽省高校首批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2009年,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为授权学科成为国家级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即将迎来国务院学位办终期检查验收。
  学校以博士点立项建设为带动,深化重点学科建设。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14 个,其中,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6 个,安徽省重点学科A类1 个、B类7 个。学校遵循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中医与中药学科为主体,以医、管、理、工、文等学科为支撑,各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学位点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好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707 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3%,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20.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07 人。学校还聘请了黄璐琦、李澎涛2 名皖江学者?讲席教授,聘请了国医大师李济仁等56 名国内外中医药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学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质量工程,构建了“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2007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0 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99 项。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广泛开展PBL教学,在临床专业建立客观化结构考试中心,与长春、福建等中医药大学开展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等。近5 年共承担省级重大教学改革计划项目、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41 项;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 项、一等奖3 项。
  学校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连续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曾获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特等奖。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年被授予全国或全省先进集体。2008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
  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内涵建设受到专家充分认可;2009年以优异成绩率先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53 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近3 万名毕业生,目前省内中医院和大型医药企业主要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中该校的毕业生占60%以上,还涌现了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刘吉开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教授等杰出校友。
  
  科技创新成果丰
  学校科技平台建设早、起点高,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和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建校以来,学校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蛇伤蛇种快速诊断法”是安徽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发明奖;挖掘开发的民间中草药“断血流”成为安徽载入国家药典的第一个地方药材;还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胃肠疾病无创伤性诊断仪器(胃电图仪);编纂了安徽第一部地方中药志――《安徽中药志》。研发的第一个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方温胃舒、养胃舒,产业化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0年以来,学校相继与皖北中药材支柱产业区、皖南新安医学发源地、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河南宛西、江苏康缘、华润三九等国内著名大中型中药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内外中医药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22 个,与企业共建国家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 个,与省内20家中药企业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开发)基金。
  学校积极为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专家指导服务;与有关企业联合研制开发中药新药10 余个;中药一类新药(新藤黄酸)项目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安徽济人药业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基地”,使济人药业上规模、增效益,由单一中药饮片加工年产值仅千万元的小型企业发展成集“中药种植、饮片加工、中药提取、新药研制”一体化,年产值近10 亿元的现代化中药企业,成为省政府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
  2011年,省政府批准以学校为基础组建的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已顺利揭牌,16个研究所和1个公共实验平台,整合全省中医药科技资源,汇聚高端人才,正在逐步健全,必将推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2008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 余项,年均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获得科技奖励26 项。“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列入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得国家专项研究经费近千万元。学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产学研用工作受到安徽省教育厅、经济委员会和科技厅联合表彰。
 
  医疗服务贡献大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安徽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养生康复保健的主阵地。直属医院开放总床位达2 000张,年门诊量达120万人次,诊治出院病人达4万人次;拥有脑病科、针灸科等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2个,老年病、肾内、脑病、针灸、推拿、耳鼻喉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15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7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4个。
学校是我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骨干力量之一。在援川抗震救灾、抗击非典、抗甲型流感、抗洪和抗雪救灾、艾滋病与手足口病防治等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优势、贡献突出。
  作为中医药和针灸标准化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学校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先后承担了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共培训7000多人次;积极扶持市、县中医院发展,对口支援8 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对外交流影响广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全球首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基地,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单位。
  学校已与17 个国家和地区的41 个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获准招收留学生,先后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与美国、瑞典、新加坡、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积极开展学者互访交流和学生互换学习,与德国、韩国的相关医疗机构共建科研同盟。积极参加援外医疗活动,是安徽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校成功主办“新安医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国际学术会议”、“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韩针灸高层论坛”、“中医药永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系列活动”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校代表高校随省政府代表团多次参加“皖港科技、教育、人才交流座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及“安徽经贸文化宝岛行”活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声誉良好。
 
传承文化特色强
  亳州华佗是中医外科的鼻祖,其发明了麻沸散、创立了五禽戏,影响深远;新安医学文化底蕴深厚,名医名著众多,流派色彩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北华佗南新安”作为安徽独有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被列入国家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以特色弘扬为己任,在人才培养上,把“北华佗南新安”学术思想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编写新安医学教材,将五禽戏列入针灸专业必修课和全校学生保健体育课。学校还设立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尝试院校-师承教育新模式。在学术研究上,开展医学文献、特色理论研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床诊疗上,开展了华佗医学针灸与骨伤以及新安医学名方验方、特色诊疗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育人环境上,通过华佗文化广场、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新安医学网站等弘扬文化氛围。
  学校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文化被确立为中医文化学硕士点的重要研究方向;与亳州市政府联合设立“华佗医学文化实践基地”;华佗“五禽戏”文化研究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研究课题;“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中均获得专家的高度认可;“新安医学文化馆建设”获得省教学成果奖;新安医学研究发表论文700 余篇,出版研究专著40 余部,其中《新安医学精华丛书》获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历经53年的建设,一大批“国”字号招牌,闪闪发光。站在新起点上,安徽中医学院厚积薄发,万余师生员工正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和谐融校”的办学方略,努力建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有影响的安徽中医药大学。
 
来源:安徽日报 2012年7月9日